7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诊疗规范化巡讲(福州站)”在福州闽江世纪金源会展中心大饭店成功举行。会议吸引了省内外160余位超声及相关学科专家同道现场参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会长樊代明教授为大会带来了贺词;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魏玺教授,福建省抗癌协会会长陈传本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孙阳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充分肯定了肿瘤超声在精准诊疗中的关键作用,并对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诊疗规范化巡讲落地福建表示热烈欢迎和殷切期望。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负责人唐丽娜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大会聚焦“肿瘤超声诊疗技术的规范化、同质化、精准化及与多学科协作”,吸引了来自省内外160余名超声医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参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讨论热烈,充分展示了超声技术在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指南解读与规范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魏玺教授系统解析《卵巢肿瘤超声O-RADS分类指南及规范化报告》,为卵巢肿物的风险分层与临床处置提供了标准化路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品同教授深入讲解《图像融合技术在肝癌消融中的应用》,展示了多模态影像融合引导消融的最新成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许尔蛟教授分享《全新CEUS TI-RADS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的价值》,推动了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规范化应用。
介入与消融策略
福建省肿瘤医院唐丽娜教授以《甲状腺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热消融治疗》为题,结合福建省肿瘤医院样本数据,总结了规范化消融流程及疗效评估体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强教授带来《特殊部位肝脏肿瘤消融策略》,对高风险部位病灶的布针路径与并发症防控进行了实战剖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教授作《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热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一项与经腹超声引导消融的比较》报告,展示了腹腔镜超声在膈顶、胆囊旁等特殊部位肝癌消融中的精准定位与安全优势。
河南省肿瘤医院李潜教授系统阐述《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临床策略与注意事项》,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操作蓝本。
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常建东教授作《子宫腺肌症热消融难点分析及解决办法》报告,系统剖析了子宫腺肌症热消融术前评估、术中布针及术后序贯治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影像破局与精准评效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林宁教授作《破解灰阶迷局:乳腺超声高回声肿块的组织异质性与恶性风险重构》报告,揭示了高回声乳腺肿块内部回声异质性参数与恶性风险之间的映射关系,为临床快速甄别早期乳腺癌提供了全新视角。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建华教授作《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思路》报告,系统梳理了不同病理类型肝局灶性病变的增强时相特征与定量灌注参数,显著提升了微小肝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准确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薇教授作《超声造影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系统治疗后精准评效的应用》报告,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个体化维持治疗决策提供了实时、可重复的影像学依据。
多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世崇教授作《走向肿瘤的微观世界:肿瘤超声与多组学研究》报告,展示了超声影像联合基因组、代谢组学在肿瘤早期诊断与疗效预测中的突破性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董怡教授分享了《基于超声影像构建胰腺肿瘤诊断及预测模型》,为胰腺肿瘤的早筛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MDT讨论:多学科协作典范
7月20日下午,由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杜忠实副主任医师主持MDT讨论,来自云南省肿瘤医院罗晓茂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蕾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圣教授以及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王瑶琴教授、肝胆外科张辉教授、肿瘤内科李惠教授、放疗科陈距辉教授及影像科郑德春教授等多学科专家围绕“结直肠癌肝多发转移患者临床诊断分期、转化治疗方案、疗效评估、外科手术切除率及联合超声引导下射频/微波消融治疗的适应症、消融策略、并发症防控及等展开讨论,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核心价值。
总结与展望
在会议闭幕环节,魏玺主委对本次巡讲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由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肿瘤医院承办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诊疗规范化巡讲(福州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权威指南的深度解读,又有紧贴临床的实战分享,还有前沿研究的思维碰撞,必将推动福建省肿瘤超声诊疗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未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委会将联合各省肿瘤超声医学专委会持续开展基层巡讲和技术帮扶,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在肿瘤防治领域落地见效。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巡讲主题鲜明、干货满满,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循证依据和操作规范,期待未来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